換句話說,假如今天蘋果準備消失了,那這些讀者會去哪裡呢?恐怕也並不會去到傳統的三大報。
五、時代在變,招募人才也必須主動出擊 近幾年求才十分競爭,如果你希望盡快找到合適人才,不能只是被動等待求職者上門。二、公司實際經營項目描述不清楚,求職者也怕入錯行 在公司簡介中填寫清楚的公司產品、服務項目,可以幫助求職者了解公司經營項目,提高求職者的求職意願。
而職缺說明主要分成「職務名稱」和「工作內容」兩個部分,如果你寫得十分模糊,使用平台找工作的求職者將無法直接搜尋到。例如:超商想找夜班人員,可以在職務名稱註明「夜班」店員。以下舉三個例子給你參考: 1、休假、上下班彈性 公司提供彈性時間上下班,方便員工照顧家人、安排活動,給員工優於法令規定的特休天數、不扣薪病事假、生日假、情緒假、親子假等,都是吸引人的福利措施。建議你可以動動腦筋找出至少三點公司特色或優點,只要不吝分享公司特別的人、事、物,相信都能來抓住求職者的眼球、留下好的印象。雇主除了應積極招募、主動瀏覽人才資料庫邀約面試,還可以透過經營雇主品牌等方式吸引求職者的目光。
2、公司核心價值 老闆可以對外傳達公司所追求的目標和願景、態度與價值觀,以吸引相符理念的求職者前往應徵。另外,有些公司較重視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等,也都可以放在公司簡介中。我使用的民意調查資料為TEDS2016。
《蘋果日報》的讀者平均答對題數是1.57題,高於平均。在這份1690位台灣民眾受訪的學術問卷中,第2題有問到2016年總統大選期間,台灣民眾最常看的報紙為何。而在《蘋果日報》消失之後,下一個藍、綠、年輕人都可以接受的公共討論平台會是哪一個呢?恐怕從紙媒上沒有什麼機會了。《蘋果日報》為四大報之一。
我把這全體受訪者,依照他們回答是支持泛藍政黨(26%)、泛綠政黨(39%)、或者其他(35%)來歸類,然後觀察報紙跟政黨認同之間的關係,可以畫出這張圖: Photo Credit: 王宏恩 在這張圖中,可以看到《自由時報》(Liberty)讀者六成都是泛綠政黨、而中時(ChinaTime)以及聯合(UDN)讀者都是六成泛藍政黨。而網路平台基於其單篇為主(而非如報紙評論可以整版)的特性,是否可以促進雙方的辯論、是否有如各大媒體主編排版調整權重的效果,也是可以再繼續觀察的。
換句話說,假如今天蘋果準備消失了,那這些讀者會去哪裡呢?恐怕也並不會去到傳統的三大報。文:王宏恩(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在我一路長大的過程中,《蘋果日報》對我有份特別的緣分。(另外,《自由時報》的讀者是1.7題、《聯合報》是1.65題、中時是1.39題,都沒念是1.23題)。我能夠送別《蘋果日報》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用數字,來顯示《蘋果日報》的特殊之處,同時也思索著到底台灣哪個媒體有可能接收《蘋果日報》的讀者。
而到美國念書,太陽花社運爆發時,也是《蘋果日報》報導了我聯繫CNN等相關事宜在問卷中,一共有約20%回答《自由時報》、17%《蘋果日報》、10%《聯合報》、4.3%《中國時報》、4.3%其他報紙,以及44%沒有閱讀任何報紙。換句話說,假如今天蘋果準備消失了,那這些讀者會去哪裡呢?恐怕也並不會去到傳統的三大報。《蘋果日報》的讀者平均答對題數是1.57題,高於平均。
因此,《蘋果日報》就算有腥羶色,但讀《蘋果日報》的讀者,相較於一份報紙也沒念的人來說,平均而言念過蘋果還是會有比較高的政治知識。《蘋果日報》不只是藍綠都可以接受的一個平台,同時也是年輕人主要倚賴的報紙,並且讀者也都具有比沒看報紙還更高的政治知識,在台灣民主發展的近代史上終將記上一筆。
假如我們單純比較平均值,《蘋果日報》的讀者平均年齡為39歲,而另外三大報為中時55歲、自由52歲、聯合52歲、沒看報紙53歲。而到美國念書,太陽花社運爆發時,也是《蘋果日報》報導了我聯繫CNN等相關事宜。
我第一次做統計分析,研究各種星座上台大的機率,也是被蘋果挖掘出來報導,是我第一篇因為數字而上新聞的契機。藍、綠、年輕人都可以接受的公共討論平台 最後,《蘋果日報》過去常被詬病的一點是過於腥羶色,因此可能讀者不過是喜歡那些色情暴力的彩色圖片,而非真的讀報吸收新聞。而在這幾周,台灣蘋果跟香港蘋果相繼斷炊。我能夠送別《蘋果日報》最好的方式,大概就是用數字,來顯示《蘋果日報》的特殊之處,同時也思索著到底台灣哪個媒體有可能接收《蘋果日報》的讀者。讀者的政黨傾向分布非常平均 但《蘋果日報》跟其他三個報紙最不同之處,在於《蘋果日報》的受眾非常平均。而網路平台基於其單篇為主(而非如報紙評論可以整版)的特性,是否可以促進雙方的辯論、是否有如各大媒體主編排版調整權重的效果,也是可以再繼續觀察的。
我第一次上街抗議被採訪還被貼出來,就是參加反媒體巨獸時被蘋果報導。但是對於《蘋果日報》來說(AppleDaily),全體讀者裡面約40%泛綠政黨、30%泛藍政黨、30%無黨派,這個分布跟全體民眾的政黨分布非常接近,而不像另外三大報一樣讀者的政黨傾向更為明顯。
作為四大報之一,這是《蘋果日報》難能可貴的特色。假如考量到《蘋果日報》的受眾與其他報紙並不同,那這些因為蘋果日報增加政治知識的讀者,在《蘋果日報》消失之後,又會去尋找什麼新的管道來補齊政治知識呢? 從上面這些結果來看,不難看出《蘋果日報》相較於其他各大報紙,對於台灣的重要性。
中時、自由與聯合,主要都是以年齡5、60為主。雖然不確定這些數值上的結果,是否是當初《蘋果日報》成立的初衷,但隨著台灣民眾跟《蘋果日報》的互動,最終造成了這樣一份與眾不同的報紙。
我把這全體受訪者,依照他們回答是支持泛藍政黨(26%)、泛綠政黨(39%)、或者其他(35%)來歸類,然後觀察報紙跟政黨認同之間的關係,可以畫出這張圖: Photo Credit: 王宏恩 在這張圖中,可以看到《自由時報》(Liberty)讀者六成都是泛綠政黨、而中時(ChinaTime)以及聯合(UDN)讀者都是六成泛藍政黨。(另外,《自由時報》的讀者是1.7題、《聯合報》是1.65題、中時是1.39題,都沒念是1.23題)。要驗證這個假說其實也可以辦到,例如在這份問卷中,有三題政治知識的題目,分別問台灣民眾受訪者是否知道美國總統是誰、台灣行政院長是誰、以及誰負責解釋憲法。我使用的民意調查資料為TEDS2016。
其他報紙的讀者群平均都已經超過50歲,但是《蘋果日報》的讀者群平均年齡不到40歲。文:王宏恩(作者為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在我一路長大的過程中,《蘋果日報》對我有份特別的緣分。
而在《蘋果日報》消失之後,下一個藍、綠、年輕人都可以接受的公共討論平台會是哪一個呢?恐怕從紙媒上沒有什麼機會了。在這份1690位台灣民眾受訪的學術問卷中,第2題有問到2016年總統大選期間,台灣民眾最常看的報紙為何。
答對越多題,理論上就是對政治有較高程度的了解。《蘋果日報》為四大報之一。
但是《蘋果日報》的讀者,幾乎都集中在40歲以下,其中又以剛出社會的20幾歲為大宗。假如我們把各報社的年齡分布圖畫出來,結果如下: Photo Credit: 王宏恩 從上面這張圖中,可以很清楚看到《蘋果日報》所吸引的讀者群是完全跟其他三大報不同的中俄聯合軍演其實是個各取所需下的產物,普亭可藉此作為美俄峰會的議價籌碼,對習近平而言,在中共建黨百年黨慶將屆之際,著實是個外交外宣的好議題。莫斯科向來以歐洲作為其戰略利益的基礎,除了在文化上那種東正教「第三個羅馬」的潛意識外,在傳統的地緣政治上也將中東歐與巴爾幹半島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中俄的政治與戰略合作,象徵意義與政治默契遠甚過實質內涵,「政熱經冷」、「官方熱民間冷」是主要結構問題,重歐輕亞則是俄國的心理因素。簡言之,俄羅斯需要持續掌握對中亞五國的政經影響力。
此外,後冷戰時期中俄間戰略聯繫主要依靠上海合作組織為之,除了出自於雙方對於中亞地區「反分裂、反激進、反恐怖」的政治需要外,反制美日安保與川普時期的印太戰略也是主因。俄國與中國的「海上聯合」與陸上「和平使命」 冷戰時期,莫斯科基於全球戰略又將目廣置於亞太事務,蘇聯的太平洋艦隊除了擁有海參威這個基地外,更利用越南與中美之間的矛盾租借金蘭灣,一時之間俄國海空力量可從白令海峽延伸到南海。
更關鍵的是,當拜登積極在歐洲建構反中多邊體制已有初步成效,近日的美俄雙邊峰會又提供大國外交與談判的舞台,在華府一改川普時期將中俄視為共同威脅的政策後,美中俄三邊關係將出現微妙的變化。由於習近平在各個領域意圖改變現狀的「修正主義國家」角色,必然使得美中關係難以回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友好狀態。